河出图、洛出书,这两张图就够了


河出图、洛出书,这两句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其实它是出自《易经·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圣人就是人类文化始祖伏羲,传说在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后来周文王又依据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

黄也有传说是黄帝解救了遇难的大鱼,大鱼走后,黄帝在洛水岸边得到了河图洛书,上面用象形文字记载着人类所需的各种知识。

还有传说“洛书”是在大禹治水之时出现的,大禹治水成功,天帝赐予“洛书”,大禹依据“洛书”制订了《洪范》这部治国大法。

《河图》、《洛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的“无字天书”,它们是华夏文化之源。揭示了宇宙、时空、天地人、万物的运转规律。图简易微,乃为大用。

据考证,河图出于今河南省孟津县,至今当地仍有以卦沟、负图、上河图、下河图命名的村庄,又有兴建于南北朝时期的龙马负图寺,为人们耳然能详。而洛书出于河南省洛宁县西长水乡。洛宁古称永宁,位于洛水中游。长水乡古为长渊县,人称“洛书赐禹之地”。

说完两张图的来源,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两张图中的黑白圆点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这两张图中的黑白圆点表示的就是数字。其中1、3、5、7、9为阳数河图洛书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白色表示,2、4、6、8、10为阴数,黑色表示。

在原始社会,结绳记事昭示了人类数学文明的启蒙。在那时,尽管生产力水平低下,但也存在着比较简单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社会生产活动过程。这些活动离不开数字,可以想象,原始人要用数来清点劳动人数和计算劳动工具,要用数来记录农牧和渔猎的劳动成果,都要用数字来分配劳动产品,还要用数字来交换剩余劳动产品,如此等等。而这两张图就是随着人们对数字的知识的不断增加,总结出的最早的、最初级的数学规律。

图中这些数字记忆起来是有口诀的。

先说河图: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古人认为北方水气最为旺盛河图洛书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且是阳气初生之地,故以一配之,一为阳因而称为“天一”,为水,故称“天一生水”,有生必有成,以六配之,六为阴为地故称“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南方阴气初生,以二配之,称“地二生火”,以天阳七配之,称“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日出东方,阳气渐渐生旺,以三配之,三为阳而称“天三”,为木,故称“天三生木”,以八配之,称“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西方日落,阴气生旺,以四配之,称“地四生金”,复以九配之,称“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木不能离土生长,土为中土,以五配之,故称“天五生土”,以十配之,称“地十成之”。

各方阳生由阴成之,阴生由阳成之,五行相生为相合,互相依存之象。再则相对克(一六水克二七火,四九金克三八木等等),代表有生亦有克,生克得宜,万物得能相互藉力,平衡发展。

秦朝黄石公《青囊经》所言: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友,四九为朋,五十同途。

再说洛书: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

洛书又被称为宇宙魔方。为什么呢?

将洛书上的数字排列在九宫格内你就知道了。

规律一:横向、纵向、斜向三数之和皆为15。

规律二: 9-4=5、7-2=5、8-3=5、6-1=5,将以上四项等差连线,再连接上中间的5,得就得到了卍字。

8-3与7-2的方向构成了轴轮的纵向旋转态势与系统;而6-1和9-4的方向则构成了轴轮的横向旋转态势与系统;动态中的角度、方位之变化潜藏了宇宙运行的魔法。

规律三:等差数字为5;三数之和15÷3=5;中心数字5;这一切表明万变不离其中。

总之,河图、洛书,通过图解和数学数理的象数形式,表达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数学水平以及宇宙观念。它们是上古时期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成果,是数千年中华先民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