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秋拍预览|蜀人张大千《策杖行吟图》


策杖行吟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题识:溪寒草树四时秋,玉峡奔飞竹万流。高声吟看似孤鹤,万屯云里现金楼。辛巳四月以六砚斋句题之。蜀人张大千。钤印:张爰(朱文)、张大千(白文)。

夏凉图 立轴 设色纸本

题识:松凉夏健人。蜀郡张大千爰,大风堂下作。钤印:张爰私印、大千、下里巴人、大风堂。

大千的高士图,可以看作是他作为一个入世画家,希图超凡遁世的自我映照。图中高士通常以一种概念化的形象出现于山水林泉之间,借助于前代的高逸形象,以抒发自己的心志。此幅画中于郁郁松荫下绘一减笔高士,行笔有力,线条劲练,抑扬顿挫间充满洒脱之气。高士长袖飘然,束发盘坐于山林之间,似在聆听松风泉鸣,神情放旷自达。人物造型近于宋人,除面部和巾帻略施淡赭、花青外,基本上为白描画法,衣褶运用细劲圆润的铁线描和行云流水描,锋正势圆,精谨秀润,在飘逸流利中蕴涵着轻重、疾迟、虚实、浓淡的微妙变化。衣纹内侧均用淡赭复勾。加强衣纹的凹凸效果。古松盘曲斜出,但疏密远近分布得益,加强了景深效果;同时笔墨疏朗,多干笔皴擦,焦墨点苔,更加突出了高士的超逸气节。整幅作品构图清新,用笔绝精,高士的姿态与衣着、眉目无不刻画工致生动癸未是几月,敷彩力遵古法,清雅精丽,具有典型文人水墨画的清逸气息,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高士清话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壬午(1942年)作

题识:相赏有松石间意。壬午秋,莫高窟写为竹铭先生方家正之。大千张爰。钤印:爰玺、大千。

高士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2年作

题识:故国三千里,春风廿四番。尘埃定不极,何处是中原。壬午春三月,蜀郡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竹林高士图 立轴 1942年作

王郎题诗 立轴

松荫高士 镜心 纸本 1942年作 (241.5万元,2012年9月北京长风)

款识:云脚松根秋气微,数峰天半起崚嶒。不知阊阖青冥里,倘在凝眸顶上层。壬午十一月莫高窟作,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四十年代初,大千先生率弟子、蕃僧十数人远涉敦煌,潜修近三年癸未是几月,深沐先民技艺,穷探六法根源,追梦六朝隋唐真迹。是幅作于荒远的鸣沙山下,大千以险绝构图,让人想到他的故乡四川。为寻艺术的“凝眸顶上层”,作者于塞外戈壁,一住就是三年,思乡之情想必观画者感同身受,山水雄壮,蕴指胸襟,神与古会。画幅用笔,勾勒、没骨兼施,重视积染积色带来的丰厚浓重之感,毫无拘率迹象。奇山荒谷、断崖绝壁、虬枝长松、风雨晴晦,大自然景色聚于一图,使人遥想“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真言。

停琴拨阮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松下论道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竹溪高士拨阮图 立轴 设色纸本 (224万元,2009年12月福建拍卖)

题识:修竹磊砢干霄,浅水逶迤汩没,且容老子婆娑,况此清风明月。此李榖斋生世不多见者,其布局居然元人胜概,尤非同时侪辈所能梦见也。蜀人张大千题并识。钤印:张爰、大千大利、大千豪发。

高山流水 立轴 设色纸本 癸未(1943年)作

款识:蟠空作风雨,发地鸣鼓吹空,日晴四无人,声在高林际,伊优儿女语,塞浅市井议,我欲把七弦,写此以卒岁,山谷老人语。癸未七月写。与天根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弟张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朱)。

此幅《高山流水》是1943年张大千从敦煌写生回来后的力作,时大千先生人物画技法已日臻妙境。图中一枝斜松布局生动,占居了画面的三分之一,枝干和松针笔法精致,下有两高士席地而坐,一个怀抱古琴,手扶琴弦,凝神弹奏,另一个红衣高士,屏息倾听,人物神态描绘的惟妙惟肖。画面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俗、安然恬静的心境,似能听到松风拂拂,琴音袅袅,一种诗意跃然纸上。人物以白描法画出,线条流畅挺拔,细劲圆润。并留水线以加强衣纹的凹凸感,松下高士显得更加生动传神。为了增强画幅的动势并打破构图上的过于规则,古松顶上的两枝忽然向右下横斜,与画幅下端向左上横插的树干上下呼应,构成一个极为完满的意象系统。又以大写意手法写松枝,古法用笔,笔笔中锋,松针墨色湿润、水墨交辉,有几分泼墨技法的影子。这幅画用色更是一绝,继承了唐宋青绿工整的画风,设色以层染为主。红色的人物衣饰,古朴沉着。淡墨松枝,浓施石绿,衬施石青,红绿相映成趣,艳而不佻,衬托人物雅洁的衣冠,构成古艳精丽的效果,体现出张大千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清润雅健、明丽秀逸的绘画风格。

竹荫高士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题识:癸未三月写似,道藩先生法家正之。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

此作为张大千写赠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张道藩之作。在平远的山水中,一位高士执杖前行,一块岩石,几丛修竹,蜿蜒远去的河流,空茫的前方,伴随着高士孤寂的背影。高士以遒劲而谨细的线条勾勒,基本以白描勾出,仅在头巾和袖口处施以石青,造型简淡,流露出优雅闲逸的的气质。竹子呈随风舞动之态,重墨写竹竿、竹叶,再以淡石青色稍加映衬,层次更加丰富。近景的岩石以粗率的笔墨写出,与细笔勾勒的人物形成对比。地面以赭石用几条线分隔开,弯曲的线条颇具韵律感,亦使画面产生一些形式趣味。整幅造型简洁,笔墨清爽,色彩淡雅,流露出一种宁静深邃的意趣。

抚琴高士 镜心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款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癸未九月,写似侠仙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 钤印:爰玺、大千。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王维《酬张少府》。上款人黄汉湘(1885-1944),字子和,号侠仙,井字镇新华村人,黄公略的堂叔。光绪三十一年(1905),弃学从戎,考入湖南武备学堂新军班。民国初年从军,追随孙中山参加过民主革命。民国3年,晋授陆军中将及总统府军事咨议职。

蕉荫纳凉 立轴 纸本 1943年作

1943年11月,张大千历时两年有余的敦煌之行终告圆满结束,此幅《蕉荫纳凉》即创作于此时。尽管仍然是张大千精擅的传统高士题材,但线条、神态较之敦煌前有了明显区别。此幅中,高士线条的刻画既有敦煌石窟艺术笔墨痕迹,整体的布局、意象的叠加、画境的营造却又打上了鲜明的张大千艺术烙印。高士身前的芭蕉,不仅是统一整幅画面必不可少的意象,其小写意法亦与高士的工写法形成极强烈的对比。将高士以概念化的形象置于山水林泉之间,正是画家希冀纵情于物外的情致所在。

策杖高士图 水墨纸本 甲申(1944年)作

题识:老雨不离山,痴云常恋岫。对面语不闻,龙蛇酣方斗。佩琴赏之。甲申七月爰大千居士写于成都。 钤印:张爰之印信、大千居士。

张大千在人物画方面早年取法明清诸家之笔意,敦煌之行后得唐代高古之遗墨,又参酌传世古人名迹而自出新风。此幅《策杖高士图》气息古雅,笔法绝精,悉为唐人风韵,人物的姿态与衣着体现出高士弃世独立的志向。整幅作品充满了清逸之气,是张大千文人水墨画高雅风格的体现。

松雪斋停琴拨阮图 镜心甲申(1944年)作

高僧与高士对弈

省斋读画记 镜心(28.8万港币,2005年11月香港佳士得)

对挛图 立轴 1944年作

出处图 对屏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题识:1.乐夫天命复奚疑,处则为元亮。甲申花朝大千居士爰写于成都寓庐。钤印:大千豪发、大风堂、张大千、蜀客。

2.先帝知臣谨慎,出则为孔明。仿吾家上元老人本。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三千大千、张爰字大千书画之印、大风堂。

仿写陈洪绶的《出处图》,画中两位隐士皆褒衣博带,席地而坐。陶渊明的竹席、草鞋意味着生活的简朴,膝上之无弦琴又意味着生活的高雅,其背后有一个盛米的斗和簸箩,大概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象征。陶渊明一手抚琴,一手似乎在召唤孔明。在案头作画的孔明突然停笔,侧耳聆听,双手呈现出一个掷笔的瞬间动作,生动有趣,可见两幅画之间有强烈的精神连接。两幅画人物造型均十分简练,笔线轻柔,色彩古雅,重在情趣。

此两幅对屏的人物形象出自张大千的旧藏——陈洪绶的《出处图》。《出处图》为绢本设色手卷,乃陈洪绶在去世前一年为周亮工所作。题款中“乐夫天命复奚疑”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先帝知臣谨慎”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

王羲之像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诸葛武侯 立轴 1942年作

北齐校书图 立轴 纸本 1943年作 (402.5万元,2012年12月北京匡时)

款识:北齐校书图。锐荪先生法家正之,癸未秋日蜀郡张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此幅《北齐校书图》是大千难得的佳作,“笔简而意不简”,画面宁静祥和、清新秀雅、意寓深远、情趣盎然。画中所记录的是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刊校五经诸史的故事。画中,士大夫侧身倚坐,左手伏于案上,右臂搭于扭曲嶙峋的老枝做成的椅子上。士大夫头戴纶巾、身着长袍,典型的南北朝时期的名士形象。此时他正搁笔休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书童手持蒲扇掩于士大夫背后。士大夫的脸部轮廓、点睛、长髯皆细致缜密,神釆焕然、容貌逼肖。衣衫的用笔如行云流水,紧劲连绵。案上,经史之书、笔墨纸砚被整齐的摆放着。花瓶是画中点睛之笔,那一抹朱红鲜亮、雅致,增添了画面的趣味性。其间插着荷叶、荷花与竹枝,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与竹之虚心劲节,均隐喻着士大夫的高贵品质和君子情怀。画中,无论从线条、设色以至衣饰及开脸处理等方面,已与敦煌之行前的风格有了明显区别,足见石窟艺术对其的深刻影响。在整体的布局、意象的叠加、画境的营造等方面却又打上了鲜明的张大千艺术烙印。此画线条流畅,造型准确,人物生动传神,为张大千人物画精品。

宋人觅句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944年作

《觅句图》乃历代画家所沿用的人物画题材,大千先生亦屡写之。综合其作品观之,或可慨括为两大类。一为采自陈老莲本的《桐阴觅句图》,图中见浓眉大眼,虬髯满腮的高士,以老木良石为几椅,坐于梧桐树下苦思。他笔下数本多出自四十年代晚期至五十年代初期。另一则以本幅为嚆矢,他自题曰《宋人觅句图》,谓取法钱玉潭,但构图似出诸参合古人而自创所得。画中高士捻须沉吟,傍倚石桌,手扶竹椅,桌上铺置水盂、砚台、笔管、花瓶等摆设,而侍女背向画面,双手轻拈素笺以待。从人物神情、动态以至物件摆设所营造的气氛都凝聚在得句挥毫前的苦觅过程。觅句乃风雅之事,但在画家精心编排布局下,却又似饱含张力,有一触即发之感。画家题跋中诟病宋人作画“累处在板”,但画中全出工笔,无论高士、侍女的开脸神情、衣服纹饰,以至几桌上各种器皿,无不勾划细致精微,线条流畅精准。用色尤见大胆,侍女衣裙、水盂以及竹椅靠背,俱填以殷红,灿烂耀目,与高士装束及几桌坐椅的天然色调相配,雅淡平衡了朱红的鲜丽,画家称“虽复秾丽而清逸之气自在笔外”,这种谐协效果在此便体现无遗。

宋人觅句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该画绘工精湛,人物表情丰富,栩栩如生,为思佳句,捻断胡须,跃然纸上,十分传神,不可多得,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宋人觅句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5年作(2754万港币,2011年5月香港苏富比)

题识:宋人觅句图。乙酉嘉平月,以云溪翁法,记于大风堂下。大千张爰。钤印:张大千(白)、张爰(白)、大千豪发(白)、大风堂(朱)。

画中高士捻须沉吟,傍倚石桌,手扶竹椅,桌上铺置水盂、砚台、笔管、花瓶等摆设,而侍女背向画面,双手轻拈素笺以待。从人物神情、动态以至对象摆设所营造的气氛都凝聚在得句挥毫前的苦觅过程。画中全出工笔,无论高士、侍女的开脸神情、衣服纹饰,以至于几桌上的各种器皿,无不勾画细致精微,线条流畅而精准。用色尤见大胆,侍女衣裙、水盂以及竹椅之靠背,俱填以殷红,其色灿烂耀目,唯与高士装束及几桌座椅的天然色调相配,其雅淡平衡了朱红的鲜丽。

周文矩李德裕见客图镜心 1947年作 (1746万港币,2010年10月香港苏富比)

款识:周文矩《李德裕见客图》。李秋君大家尝橅临之,此又临秋君者。丁亥嘉平月,瓯湘馆中记。爰。钤印:张爰(2次)、大千鉥、南山长寿、大千居士

裱边:此图失去已久,顷为名静贤侄收得。人生离合聚散无常,可慨叹者多矣。况此身外物乎!而秋妹墓木已拱,未由临吊,为之黯然。六十九年庚申冬十一月。大千张爰。

“丁亥嘉平月”,即公元1948年1月11日至2月9日之间,正是大千人物画的全盛时期。画上题识表明大千认为《李德裕见客图》的原作者是周文矩,而不是韩滉。同时也说明了张大千没有亲眼见到周文矩画的《见客图》。他根据李秋君的摹本,以及传顾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图》,仍然作出了比前人精当的判断,显示出他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有超越他人的深刻理解。

在1946年,也就是见到李秋君摹《李德裕见客图》的两年前,大千已从北京玉池山房老板马霁川手中购入旧传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约907-975)和周文矩都是南唐宫廷画家,两人的画比较容易有相同的时代气息。再加上《李德裕见客图》和《韩熙载夜宴图》有相同的图像特征,如《见客图》画面右侧两位侍女和红衣男客等三人的手势,都是双手交叠于胸腹间、拇指呈十字相交状。这是风行唐、宋、元三代的敬礼手语,名为“叉手”。在元代《事林广记》中有《习叉手图》并图解曰:“小儿六岁入学先教叉手。以左手紧握右手,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不得着胸须令稍离,方为叉手法也。”此外,《夜宴图》共有6把无扶手、曲搭脑形制的椅子,又称“牛头椅”。漆黑色桌子则有4张,其结构、用材简练细劲。桌腿间近桌面处有一或两条细枨子,腿与桌面间又用小牙结构加固和装饰。《见客图》中的桌椅,也具备了这些典型特征。正是因为张大千发现《见客图》和《夜宴图》有许多相同图像,透露出两者相近的时代气息,所以援引为断代的依据。

张大千能以极有限的信息对《见客图》的原作者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就是他眼光高明之处。正因如此,大千在临摹这卷《见客图》时,才有更精当的艺术表现。

石勒问佛图(414.4万元,2010年12月北京翰海)

石勒见佛图澄之图 立轴 庚辰(1940年)作

款识:磊落为人天下奇,本参佛法始知机。一言能悟圆通理,却笑刘聪事事非。钱舜举有此图所传皆赝本。予参合六朝壁画为此颇觉去古未远。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豪发。

张大千人物画中,一是以单人入画,如《观音大士像》、《拈花仕女图》等。二是山水或花卉人物相结合,如《文会图》、《西园雅集》和《百子图》等。另外一类,也是最为少见的,不加山水花卉辅助,人物众多的历史典故。无非《明妃出塞图》、《吕虔赠刀图》和《李德裕见客图》等寥寥数张,多为上世纪四十年代从敦煌归来后,互参唐宋人物画所作。

此件《石勒问佛图》未署年款,属大千敦煌归来时的作品。从敦煌回来后,他的人物画风格大变,画的线条虽不改其秀丽但益趋圆劲,设色虽绚丽而不失清雅明净,是吸取敦煌壁画营养以后的新境界。将此件作品与《李德裕见客图》并置,题材相似,都是以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入画,应作于同一时期。皆是张大千敦煌归来,敦煌壁画和宋人人物画法互参。《李德裕见客图》以周文矩本为根据,《石勒问佛图》则以钱舜举画为本,画法基本一致。人物由前期的秀劲潇洒而变化为雍容豪迈,逼近唐宋人风韵。人物神态生动,所现表情与身份贴切,无论脸部容颜、身上衣裙服饰,以至背景的陈设,具细致描划,规整井然,无一笔苟且,特别在设色运用上,见古艳典雅,极具古意。

《石勒问佛图》以佛教典故为题材,表现石勒问佛的场景。十六国时期,石勒自封赵王,残暴成性,以杀戮为能事,出家沙门也不能幸免,京都洛阳人心惶惶。佛图澄师悯念沙门厄运及无辜众生受戮,便策杖来到石勒大将郭黑略的军门。澄师为郭授了五戒,郭请澄师到他府中供养安住。自此以后,澄法师为郭屡献奇谋,出战皆捷。石勒奇之;因问郭黑略,郭以实告。石勒闻听非常高兴,立即召请佛图澄法师入见,问道:“佛法有何灵验?” 澄师知道石勒是一个粗鲁人,知识未开,不达深理,只有用法术来导其相信,因此答说:“佛法虽然渊博,但也可以用眼前的事物作验证的。”澄师随手取了一个食器,将器中注满清水,然后对着清水密咒了一会,食器中竟奇异地生出一枝莲花来,光色鲜艳耀目。石勒见了赞不绝口,自此崇信佛图澄,留于军中参赞大事。这是广为人知的典故,后人以此喻广布佛法,普度众生。张大千截取石勒问佛这一典型场景,以其娴熟的线条,典雅的色彩加以表现,画中三个人分为两组,场景简洁,主次分明,各个人物姿势动态合体,将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

吕虞赠刀图 立轴设色纸本 (537.6万元,2010年12月北京翰海)

款识:吕虞赠刀图。吕虞有佩刀,上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虞谓王祥曰:蜀非其人,刀成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固辞强之乃受。祥临毙以刀授览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览后裔世多贤才,兴于江左。晋楚王览传。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

此图画于1944年,正是张大千醉心于临摹古代画作的时期。作品题材取自《三国演义》中“吕虔赠宝刀”的故事,并选择了吕虔赠刀于王祥的室内场面。张大千截取吕虔赠刀这一典型场景,以其娴熟的线条,典雅的色彩加以表现,画中五个人分为两组,场景简洁,主次分明,各个人物姿势动态合体,将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在风格上,张大千有效地从敦煌壁画中汲取精华,这种艺术的借鉴包括从构图到线条、色彩的诸多方面。张大千的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到五十年代上半期达到高峰,这幅《赠刀图》正是其人物画高峰时期所作,是一幅优秀作品。此图中人物较多,张大千将人物的安排服从于主题和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井然有序,体现了画家在构图方面的游刃有余。

赠刀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题识:赠刀图。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不可服此刀。虔以赠王祥。曰: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固辞乃受。祥后以刀授弟览,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览后并世多贤才,兴于江左。甲申嘉平,张爱。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大风、人间乞食。

本幅取材自《三国志》魏文帝时徐州刺史吕虔赠刀王祥故事。宝刀匹配公卿,王祥后人果累世居显位,成为魏晋期间的望族。画中场面即故事题为“赠刀”的关键处,着重描划“赠给”和“推辞”的“人情拉锯”,人物神态生动,所现表情与身份贴切,无论脸部容颜、身上衣裙服饰,以至背景的陈设,具细致描划,规整井然,无一笔苟且,特别在设色运用上,见古艳典雅,极具古意。“赠刀”题材大千画过多次,人物姿态相近,但构图有横竖之别。应是反复推敲,不断完善的过程。画上钤“大风”朱文印,多钤用于四十年代中期工笔人物作品上。

赠刀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5年作(582.4万元,2010年西泠春拍)

题识:赠刀图。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与王祥,祥临薨以刀授其弟览。曰:汝後必兴,足称此刀。览後奕世多贤才,兴於江左。老杜诗:前军苏武节,左将吕虔刀。乙酉秋,拟唐人法写於昭觉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朱)、张大千(白)。

1945年5、6月间,张大千在连续考察了大足、资阳、简阳等地石刻古迹之后返回成都老家避暑,昭觉寺是他常常下榻的地方。这期间张大千画了他一生中多幅重要作品,其中包括《调鹦图》、《荷花通景大屏》、八屏巨幅《西园雅集》等等。这个时候日本战败投降,张大千欣喜若狂,故此一时段所作或题材特别选择,或色墨酣畅淋漓,都有欢喜表达,此幅《赠刀图》即为其中之一。

作品以《吕虔刀》典故为题材,表现三国魏时徐州刺史吕虔赠刀的故事:吕虔有佩刀,某位识刀剑的工匠见后认为此刀必须身居三公之位的人方可佩带,吕虔自知不配,于是将刀送给了王祥,王祥后来果然官至司空。王祥临终前又将此刀转授其弟王览,转赠时对其弟说:因为我的儿子都平凡普通,而你日后必兴,配佩此刀,所以将这把刀转授于你。这是广为人知的典故,后人以此比喻物欲所值,应适其主,在封建社会这不失为一种开明思想。张大千截取吕虔赠刀这一典型场景,以其娴熟的线条,典雅的色彩加以表现,画中五个人分为两组,场景简洁,主次分明,各个人物姿势动态合体,将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张大千的人物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到五十年代上半期达到高峰,这幅《赠刀图》正是其人物画高峰时期所作,是一幅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