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朔望月的长度,大概是354天或相差11天


中国传统的历法阴阳合历,它是以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制定“年”,这是“阳历”部分,以月亮的公转制定“月”,这是阴历部分。

中国传统历法的编制是以冬至日的到下一个冬至日的长度为一个回归年,约为365天多,使用中取值为365天。月的长度以朔望月为准(从初一到初一),大约是29.5天,使用中设置小月29天中国有几种历法,大月30天。计算一下就知道12个朔望月的长度,大概是354天或355天,这样每个回归年中就会相差11天。为了使阴阳调和,这就需要添加闰月。

添加闰月的方法叫做置闰规则,在中国传统历法的发展过程中,置闰的规则经历过好几次变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已经取消,但民间一直在用),过去有个置闰的周期,叫做19年闰七法,就是在19个历法年当中加入七个闰月,有闰月的那年有13个月,历年长度共384或385天。这样19个历法年和19个回归年的长度几乎相等,过去这被称为“闰周”(后来随着观测与计算精度的提高被废弃)

中国历法是什么意思_中国的历法出现在什么时期_中国有几种历法

多出来的那个月安置在哪一个地方呢?这就有和24节气有关了。24节气,实际上是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组成,二者相间排列,每月都有它固定的中气,比如含有中气雨水的那个月为正月,拿之前19年闰七的方法来举例,19个回归年中有228个中气,但有235个朔望月,显然就会有七个月没有中气,我们的传统历法规定,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份,作为这一年的闰月,比如农历某年四月没中气,这一年就要在四月后加一个闰月,称“闰四月”。这个方法叫“中气置闰法”。

随着历法计算的发展中国有几种历法,现在会出现一个历年中有1个以上的无中气月,这相比过去就多了一个规则,也就是在一个历年中第一个出现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之后加一个闰月。因为传统历法中是以包含冬至日的十一月为起始点,所以当十二月和七月出现无中气时,首先是闰十二月。

总结来说,中国的传统历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和谐的部分。实际应用中就是如何在一个阳历年当中,安排12个或13个阴历月。让阴阳在一定周期中实现同步。